故事:太古时候,人们没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咋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很作难,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面面,数了数,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药,肚子疼得象刀绞。没大一会儿,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赶紧把它弄出去扳了。谁知这小鸟通人性,见家人咯烦它,就飞到地里寻神农。
神农正在树下打瞌睡,忽听:“叽叽,外公!叽叽,外公!”抬头一看,是一只小鸟。嫌它吵人心烦,就一抡胳膊:“哇嗤——”的一声,把它撵飞了。没多大一会儿,这小鸟又飞回到树上.又叫:“叽叽,外公!叽叽,外公!”神农氏觉得怪气,拾起一块土圪垃,朝树上一扔,把它吓飞了。又没多大一会儿,小鸟又回到树上,又叫:“外公,叽叽!外公,叽叽!”神农一犯思想,听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说:“你要是我的外甥,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鸟真的扑楞楞飞下来,落在神农的左手脖上。神农细看这小鸟,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农一出嘴,这小鸟接过量口唾沫星儿咽了。嘿,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农高兴透了。神农托着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吓得连连回退,说:“快扳了,妖怪,快扳了……”神农笑哈哈地说:“这不是妖怪,是宝贝哟!就叫它花蕊鸟吧!”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自各儿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喂完了,尝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的喂小鸟,一样一样的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神农想想,还不放心,就手托这只鸟继续验证,他来到太行山,转游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小北顶(神农坛),捉全冠虫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打断,死了。神农真后悔,极悲痛,大哭一声。哭过,就选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而死。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可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自身性质,为适应临床或制剂需求而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炮制的一些主要方法以及典型药材。
1. 净选加工
一般来说,净制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主要内容为除去杂质和虫蛀品等。先进行挑选,再用筛或萝进行筛选,最后采用风选或者水选使药材与杂质分离。如紫苏子、车前子采用风选来达到纯净的目的,而川贝母、乌梅等一般采用水选。
2. 分离和去除非药用部位
根据药材的药性和炮制目的不同,一般采用剪、切、剔除、挤压、火燎、挖、拌衣、揉搓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3. 饮片切制
少数饮片可进行鲜切或干切。大部分药材要经过软化处理,才进行切制。在切制中,根据药物的特性,也有不同的切法以及最终的形状。比如当归,质地致密,坚实,就适合切薄片。而陈皮这类的比较薄的果皮类药材就适合切丝。
4. 炒法
炒法是一种基本的炮制方法,可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又根据火候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操作。举个例子,中药苍耳子,采用炒黄法,取原药材,除杂质,用时捣碎。置已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即可,碾去刺,筛净。
5.烫法
烫法是以河砂、蛤粉、滑石粉为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操作方法。如马钱子就是采用砂烫法进行炮制。先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大小一致的马钱子,不断翻动,至棕褐色,鼓起,内部红褐色,起小泡时,取出,筛出砂,放凉。
6.炙法
将干燥饮片,加入一定量液体辅料拌炒,使液体辅料逐渐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的方法称为炙法。比如大黄,可采用酒炙法。用定量黄酒喷淋拌匀,闷润,待酒被吸收后,用文火加热炒干,颜色加深时,取出,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