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高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生态环境
昭苏县为中亚内陆腹地一个群山环抱的高位山间盆地,由于四周高山环抱,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海拔在1323米-6995米之间。南部为天山主脉,山势雄伟,高峻绵亘,是阻挡南疆沙漠干热风的天然屏障;北部为乌孙山,呈东西走向,山体较矮;西部受沙尔套山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查旦尔山的阻隔,形成一个南、西、北三面高,东部略低的盆地。
昭苏县是著名的“天马之乡”、“新疆褐牛之乡”和“中国油菜之乡”,农业环境优势突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潜力巨大,目前农业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脱毒马铃薯、“六瓣红”大蒜、特色中药材、反季节特色蔬菜以及特色优质畜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昭苏县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自然风光秀丽并是乌孙文化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天马之乡,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边境爱国文化、草原文化和马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推动以昭苏为代表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对带动占新疆总面积近50%的山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建示范样板。
(二)场地设施
昭苏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4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与示范区,形成“两中心三园六区”的空间格局。
1、核心区总面积6476亩。包括农业科技孵化中心、优质品种选育园、种质资源保护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构成“一中心三园”空间格局。重点以高原特色农业科技研发与示范推广、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精深加工与产业培育、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品牌建设功能等为支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农机服务等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
2、示范区总面积17261.5亩。包括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特色作物良种繁育示范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示范区、褐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观光区,构成“一中心六区”空间格局。以高原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示范为重点,围绕特色作物良种繁育、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畜牧标准化养殖、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示范,推进“三品一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和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3、辐射区立足昭苏、辐射伊犁河谷东南区,建设高原农业技术研发的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的窗口、绿色循环农业示范的典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板。
4、园区道路交通按照成环成网、内通外畅的原则,形成“四横四纵一环”的格局。依托南部的220省道、城区北部的北环路、向东联系577国道和向西联系237省道构建园区主要交通框架。生活、生产、消防等用水均由县城水厂统一供给,园区排水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方式送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园区用电接入昭苏变电站,电力网分为两级:10千伏中压配电网和380/220伏低压配电网。电信与有线电视线路同管道铺设,燃气来自城南的燃气储配站,热源来自城南热源厂,园区西北部规划一座垃圾转运站。同时配备防灾设施建设,并结合旅游业发展建设绿地景观体系。
(三)技术服务
1、园区技术服务科技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科技信息服务手段,增强园区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创业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创办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开展良种推广、标准化种养、机械化操作、市场化经营等方面的技术与理念培训。加强特派员队伍建设,增强在基层服务中的工作服务能力。到2016年,园区建成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企业孵化器,孵化2家以上的农业企业;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20次、培训人数达到2000人次;扩充科技特派员队伍,使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30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2、辐射带动能力探索“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园区经营形式,成立不同类型的专业协会,以技术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等多种形式,推动园区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带动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到2016年新增农业科技示范户25户,科技示范合作经济组织10个,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7万元。
(四)围绕“科技+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域旅游工作思路,制定昭苏县农业科技园区打造3A级景区建设方案。一是营造园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完成111面中草药文化墙和1.5公里彩色路面、150米彩虹栈道;二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休闲观光设施、绿化等建设,打造出“天山药谷”中医药主题旅游景区;三是打造中草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举办天马节系列活动“天山药谷、康养昭苏”药茶品鉴活动,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2000余人;四是建成药茶药膳种植标准棚各1个,种植椒蒿、羊角芹、藁本等药食同源药材,与酒店、宾馆、农家乐合作开发药膳中药材糕点等消费产品,编制昭苏县中药材药膳图谱;五是完善亚高原基因库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建设,新移植野生药用植物30余种,种质资源圃野生药用植物达200余种;六是充实完善亚高原药用植物标本馆,新制作腊叶、液体、种子和生药标本200余份;七是建成200㎡中草药产品展示厅,与灵草药业、鑫利药业合作开发中药饮片40余种、药茶30余种。
(五)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是政府主导,科学谋划,配齐建强昭苏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班子成员。并成功打造五园一圃一田一中心,在全疆形成了特有成果,成功创建了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3星级园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伊犁综合试验站。二是2018年昭苏农业科技园区成立昭苏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逐步实现农业科技园区市场化运营。三是成立昭苏县中草药研究创新中心,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园区拥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研究生4人、本科生4人。四是优化整合农业、旅游、卫健等各方资源,打造中草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新疆农大、江苏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伊犁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江苏永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科研合作框架协议,就中草药分析检测、人才培训培养、重大技术公关及产品开发和项目申报等工作达成合作协议。
(六)旅游接待
园区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新品种技术与推广、区域实验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采摘园,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5万人次左右。
二、初步形成种质资源圃、五个百园种植游览区
现已形成了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百药园”为核心景区,辐射乡镇场中草药种植基地。形成了“种质资源圃观光区”、“千亩水飞蓟”等特色中草药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集观光、休憩、科普、文化、产业为一体的休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为发展相关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质资源圃种植游览园区
昭苏县野生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各类野生植物达400余种,为做好野生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驯化研究与开发利用,昭苏县以“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为目标,以“高标准、高质量,适度超前谋划”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2016年起在园区建设了占地面积100亩的野生植物资源圃。资源圃主要分为药用植物42亩,包括紫草、板蓝根、沙参、乌头、芍药、贝母、野郁金香等野生药用植物共200余种;野生苗木26亩,包括山楂、花锹、天山园柏等30个品种;野生牧草15亩,主要移植优质牧草进行驯化;野生蔬菜8亩,包括各类野生蔬菜及食用菌。初步建成集中草药种植、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让游客自行采摘、选料、加工、品赏药材,并可带走适量的劳动成果,使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
(二)五个百园——种植观光游览园
百菜园共占地260亩,以打造绿色有机品牌产品为主,入园企业坚持增施有机肥,每亩地施用有机肥800公斤以上;杜绝使用化学除草,百坚持人工除草,做到每一株蔬菜采摘后可以不加工直接食用;安全绿色配送,采用基地直供配送方式,坚决杜绝一切防腐剂、保鲜剂,做到从基地到市场全过程绿色配送。园内共种植纯绿色有机蔬菜50余种,其中马铃薯170亩,白菜30亩, 莴苣15亩,包包菜、金瓜葫芦瓜、黄萝卜、菠菜、茼蒿、苦菊、上海青、苏州青、黑大头、黑油菜、香葱等各类蔬菜60亩,百菜园内设有采摘园,供游客入园采摘。
试验田共占地235亩,主要承担国家及自治区新品种展示示范及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围绕适宜高原特色种植的小麦、油菜、大蒜等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培育适宜大田种植的高原特色优良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合昭苏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快昭苏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为昭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夯实基础。
百药园共占地604亩,呈T字型,主要试种适宜昭苏生长的特色经济药用植物。目前已种植党参120亩、黄芪120亩、当归120亩。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昭苏县探索发展新兴产业,2016年园区由山西吕梁引种油用牡丹200亩,油用牡丹产业是项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也是种长效经济作物,产籽寿命三五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盛产期每亩产籽可达到400-500公斤左右,每亩每年收入可达10000—12500元,其经济效益可观。百药园还包括板蓝根、白芍、桔梗、赤芍、丹参、生地、白芷、枸杞等20余种中药材。
百草园位于园区最北部,占地110亩,主要立足于本县境内牧草资源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优质新品种牧草资源种植,不断丰富我县牧草品种。
百树园位于园区中西部,共占地333亩,主要作用在改善昭苏树苗品种少、绿化景观单一、特色花卉苗木缺乏的现状。近年来以土地招商合作育苗的经营方式,不断吸纳民间资金,从东北、甘肃、青海、呼图壁等地引进优良种苗。目前种植各类苗木66个品种,主要有天山花楸、红叶海棠、大叶白蜡、丁香、山楂、园冠榆、疣枝桦、大果沙棘、王族海棠、榆叶梅、四季玫瑰、苹果、樱花等各类苗木。
百花园位于园区西侧,共占地330亩,昭苏县气候冷凉土壤肥沃,病虫害发生程度轻,极其适宜郁金香、百合、芍药等球根花卉的生长,百花园建设紧扣这一主题,2016年秋季将打造以郁金香为主的主题公园,种植郁金香、芍药、百合、大丽花等花卉。目前种植彩色油菜、胡麻、油葵等作物供观赏。
三、园区取得的成绩
一是为促进产业有序稳步健康发展,科学制定了《昭苏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新疆唯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伊犁综合试验站落地昭苏,为当地药材质量保障、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积极探索研究国家濒危野生药用植物——新疆紫草的种植技术,首次实现人工栽培,建成30亩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四是利用种质资源优势,总结种植经验,制定绿色食品新疆紫草、白芍、黄芪、党参四种中药材栽培技术规程;五是成功申报伊犁州优秀专家工作室,编制出版《昭苏县亚高原野生药用植物图谱》;六是与荷兰CBTC园艺公司建立了全疆首个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成功实现种球自然繁育,从荷兰购置郁金香种植、打花、收获、分级等成套设备,在全国率先实现郁金香产业的机械化、现代化。
四、景点简介
昭苏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紧临昭苏县城区,规划面积2.34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2014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7年以全疆综合评比第一名的成绩通过验收。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展示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伊犁综合试验站,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3星级园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园区主要围绕昭苏特色中草药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为突破点,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以农牧民增收为落脚点,全力打造“天山药谷”,主题景区,促进中医药与旅游相结合。
2017年创建亚高原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依托地域特点和优势,集中打造昭苏亚高原中草药种质基因库,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建成占地42亩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包括紫草、板蓝根、新疆党参、芍药、贝母、野郁金香等野生药用植物共200余种;具有保存野生种质资源、药材驯化开发、科普交流展示等功能。
亚高原野生药用植物标本馆于2018年9月建成,展厅面积300平方米。标本馆秉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教学与科研、普及医药知识为宗旨,收藏各类中药标本1000余件,馆内设有浸制标本、腊叶标本、植物电子标本及种子标本四个标本展示区,涵盖伊犁河谷亚高原区域大部分常见的药用植物,为中医药文化宣传、中草药知识普及提供场所。
百树园共占地333亩,主要用作繁育特色花卉苗木,近年来不断从东北、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优良种苗。目前种植各类苗木66个品种,主要有天山花楸、红叶海棠、大叶白蜡、丁香、山楂、等各类苗木。
园区打造的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有300多个品种,6种色系,花期持续到五月底。6-7月份千亩白芍花竞相开放,呈现一片花的海洋。走进花海主题,给人以浪漫、唯美、贴近自然的美好体验。
为进一步加快昭苏县中草药产业发展,提高科学研发能力和水平,购置各类仪器34套,在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有植物组培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
下一步,园区将继续围绕中草药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营造,建设药膳体验休闲中心、药用水生植物池、生态观光园、智慧农业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综合性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建成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五、园区建设情况、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是政府主导,科学谋划,配齐建强昭苏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班子成员。并成功打造五园一圃一田一中心,在全疆形成了特有成果,成功创建了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3星级园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伊犁综合试验站。二是2018年昭苏农业科技园区成立昭苏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逐步实现农业科技园区市场化运营。三是成立昭苏县中草药研究创新中心,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园区拥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研究生4人、本科生4人。四是优化整合农业、旅游、卫健等各方资源,打造中草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新疆农大、江苏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伊犁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江苏永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科研合作框架协议,就中草药分析检测、人才培训培养、重大技术公关及产品开发和项目申报等工作达成合作协议。
六、园区旅游发展策略
(一)着力打造种质资源圃、百药园景观。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区域规划和种植品种,使园区中草药景观更具观赏性、科普性和实用性。田野间,可看、可吃、可采、可学;继续保护和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新疆软紫草、红景天、芳香新塔花等具有市场价值的中草药。
(二)通过发展园区健康旅游,宣传传统文化。完善种质资源圃观光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景区内的标识系统,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相关知识和传统的文化;依托伊犁大学生物与地理学院实践基地落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园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
成立昭苏县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园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力推进园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制定出台扶持园区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园区旅游产业发展;设立园区旅游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
(三)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工作
加强园区休闲采摘农业质量监管,规范百菜园种植流程,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八、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
发展园区休闲观光旅游,有利于昭苏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建设。休闲观光旅游业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良性开发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完善全县旅游业的多样性发展。在努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休闲旅游可推动全县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全民关注健康,积极保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而使昭苏县成为一个宜居生活首选之城。
(二)经济效益
昭苏县有很好的休闲旅游资源,并且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全局,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特色品牌,开发产业链条,进一步丰富昭苏县的休闲文化旅游内涵,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科学发展,带动全县人民增收致富。
九、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目前园区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实现突破,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科研进度相对缓慢。为使科研成果迈上新台阶,一是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二是完善和创新人才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鼓励资源合理流动,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园区。
2. 园区资金缺乏,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项目资金到位缓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做好统筹规划,保障园区各项建设和项目工作稳定推进;二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落户园区。
3. 中草药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种植推广力度不大。一是继续做好特色产业示范引领,充分利用昭苏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气候、土壤条件,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种植;二是将中草药种植优先列入扶持补贴范围,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中草药直补政策,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品质,扩大种植规模。
十、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1. 积极申报自治区、自治州科技项目,做好2021年度项目筹备工作,确保2021年自治区、自治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顺利开展;继续跟进2019、2020年申报落地成功的科技项目,做好落实实施工作。
2.与科技厅对接将伊犁州中药材产业列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大专项或者重大研发计划,科技园区做好新疆紫草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3. 建设昭苏中草药科研基地,申报伊犁河谷中药材重点研发实验室,重点开展中药材优良种质标准的研究、中药材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技术标准化等研究,为昭苏县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4. 做好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申报工作,认真梳理园区规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材料;围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中草药特色产业园区。
(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 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园区内木栈道绘制中草药图案,种植观赏性较强的中草药,打造中草药花海。积极开发中医理疗保健、药膳餐饮、药用产品,农业科技园区提供中草药,配合中医院开展中医理疗、药浴等体验项目;配合县域宾馆餐厅开发药膳、糕点消费产品。
2.加快综合性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创建中药资源保护及科普教育基地,结合全域旅游打造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知名度。
3.依托伊犁英才人才专家工作室,建立一支由柔性引才、引进人才、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并通过人才专家工作室建立同相关行业人员的合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人员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
(三)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1. 扩大种植面积,引进加工企业。利用泰州援昭优势,积极跑办中药材种植订单,扩大昭苏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积极引进中药材初加工、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开发企业,使昭苏中药材产业从目前单纯的药材种植向中药材加工领域迈进,解决种植户药材存储、加工问题。
2. 加大中药材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围绕野生中药材的驯化、大宗药材的种植与管理、新疆紫草的人工规范化种植、新疆紫草的产品研发、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研究,增强园区科技含量,为昭苏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 开展中药材种植推广工作。邀请自治区中药材专家、药材种植大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药材种植宣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有效增添观光农业底色,让中药材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