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0日 16:49:08
POPULAR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科普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图片

 

2021-10-20 10:35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简介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皇甫谧 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孙思邈 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钱乙 字仲阳。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李时珍 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葛洪 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东晋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2021-10-20 10:40

神农尝百草

故事:太古时候,人们没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咋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很作难,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面面,数了数,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药,肚子疼得象刀绞。没大一会儿,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赶紧把它弄出去扳了。谁知这小鸟通人性,见家人咯烦它,就飞到地里寻神农。 神农正在树下打瞌睡,忽听:“叽叽,外公!叽叽,外公!”抬头一看,是一只小鸟。嫌它吵人心烦,就一抡胳膊:“哇嗤——”的一声,把它撵飞了。没多大一会儿,这小鸟又飞回到树上.又叫:“叽叽,外公!叽叽,外公!”神农氏觉得怪气,拾起一块土圪垃,朝树上一扔,把它吓飞了。又没多大一会儿,小鸟又回到树上,又叫:“外公,叽叽!外公,叽叽!”神农一犯思想,听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说:“你要是我的外甥,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鸟真的扑楞楞飞下来,落在神农的左手脖上。神农细看这小鸟,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农一出嘴,这小鸟接过量口唾沫星儿咽了。嘿,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农高兴透了。神农托着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吓得连连回退,说:“快扳了,妖怪,快扳了……”神农笑哈哈地说:“这不是妖怪,是宝贝哟!就叫它花蕊鸟吧!”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自各儿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喂完了,尝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的喂小鸟,一样一样的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神农想想,还不放心,就手托这只鸟继续验证,他来到太行山,转游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小北顶(神农坛),捉全冠虫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打断,死了。神农真后悔,极悲痛,大哭一声。哭过,就选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而死。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可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自身性质,为适应临床或制剂需求而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炮制的一些主要方法以及典型药材。 1. 净选加工 一般来说,净制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主要内容为除去杂质和虫蛀品等。先进行挑选,再用筛或萝进行筛选,最后采用风选或者水选使药材与杂质分离。如紫苏子、车前子采用风选来达到纯净的目的,而川贝母、乌梅等一般采用水选。 2. 分离和去除非药用部位 根据药材的药性和炮制目的不同,一般采用剪、切、剔除、挤压、火燎、挖、拌衣、揉搓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3. 饮片切制 少数饮片可进行鲜切或干切。大部分药材要经过软化处理,才进行切制。在切制中,根据药物的特性,也有不同的切法以及最终的形状。比如当归,质地致密,坚实,就适合切薄片。而陈皮这类的比较薄的果皮类药材就适合切丝。 4. 炒法 炒法是一种基本的炮制方法,可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又根据火候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操作。举个例子,中药苍耳子,采用炒黄法,取原药材,除杂质,用时捣碎。置已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即可,碾去刺,筛净。 5.烫法 烫法是以河砂、蛤粉、滑石粉为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操作方法。如马钱子就是采用砂烫法进行炮制。先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大小一致的马钱子,不断翻动,至棕褐色,鼓起,内部红褐色,起小泡时,取出,筛出砂,放凉。 6.炙法   将干燥饮片,加入一定量液体辅料拌炒,使液体辅料逐渐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的方法称为炙法。比如大黄,可采用酒炙法。用定量黄酒喷淋拌匀,闷润,待酒被吸收后,用文火加热炒干,颜色加深时,取出,晾凉。

2021-10-20 11:07

腊叶标本

采集图片 腊叶标本制作步骤: 1. 采集           首先到山上采集所需的野生药用植物,将采集好的植物带回。 2. 整理            将带回的植物进行整理,挑选出完整植株,并对其进行修剪。根据台纸的大小把过多过长的枝叶剪掉;过长的草本植物可折成“V”或“N”字形,再大时可截取根、茎中部(带叶)、茎上部(带叶、花和果)三段压制;大型叶(单子叶)应由叶脉一侧约剪去一半(留叶尖和叶基),大型羽状复叶可将叶轴一侧小叶剪去,但先端的小叶不能剪。每种标本都要有少数叶片背面朝上,以便对叶片作两面观察。叶子不能重叠,多者可剪掉。 3. 编号及记录     对已修剪好的植物进行编号和记录。 4. 压制标本       (1)整理好的标本逐份夹入标本夹中。打开标本夹,有绳的一扇平放着做底,上面放5~6层吸水草纸,然后将标本展平放于纸上,再盖上三层草纸,标本要首尾交错,尽量保持平整,以后每放一份标本就盖两三层草纸,这样反复到最后一份,再盖4~5层草纸,然后将另一扇夹板放在上面,尽量压紧标本绑牢夹板。 (2)换纸。换纸关系到标本质量的好坏,换纸越勤,标本干得越快,原色就保存得越好。标本压入标本夹后的前两三天,每天换纸2~3次,以后可每一两天换一次纸。每次换下来的潮湿纸,要及时晒干或烘干,以供继续使用。第一次换纸时,要用镊子整理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凡是折叠的部分都要展开。换纸过程中脱落的叶、花、果以及蕨类植物的孢子、鳞毛等都应仔细装入纸袋,并附以原标本号,单独存放。 5. 消毒        干制后的标本常有害虫和虫卵,必须进行消毒,以防虫蛀。 6. 装订          承托腊叶标本的白板纸称作台纸,通常为八开,大约长38cm、宽27cm。每张台纸上只能固定相同采集号的一种标本。先将腊叶标本按自然状态摆在台纸上,注意在台纸右下角和左上角各留出一些空间,以备贴标本名签和野外记录的复写单。然后装订标本。标本固定完毕后,在台纸的左上角贴上野外采集记录签,在右下角贴上定名签。   7. 标本保存      将装订好的标本放入到标本框中,即完成。 制作图片

2021-10-20 11:12

液体标本

制作步骤 1.需要把采集的标本修剪、洗干净、待用。 2.在加热的容器桶里面放入水(10升)及煮料,水烧沸腾后关火放进植物材料进行变色、材料在煮料的作用下会进行变色 由绿变黄 由黄变绿 (有部分材料叶片较厚)颜色一下子不会变动的(需要进行在煮料里面浸泡一夜)。 3.将变色好的植物拿出,放入水里进行清洗。 4.取出有机水溶板,上面有上下两层薄膜需要揭掉,将水溶板与标本瓶对比大小,可用刀片去掉,把煮好的材料放在水溶版上面展开进行固定,固定需要用电钻打孔  水溶线进行捆绑,固定。 5.取出标本瓶,将其清洗干净,倒入水及放入保存液,然后将固定好的标本放进标本瓶里,使液体能没过标本,盖好盖子即完成。 制作图片

2021-10-20 11:16